中新社蘆山4月17日電題:蘆山地震一周年:春回蘆山
  中新社記者 殷櫻
  春日融融,在“4·20”蘆山地震震災區蘆山,油菜花盛開,遍地金黃。蘆山地震一周年前夕,中新社記者再次來到蘆山,但見村民們忙碌耕作於田間,農房重建也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。
  笑容回來了
  在蘆山各地的安置點,一排排活動板房內不時傳出笑聲。一些安置點每周定期舉行婦女茶話會、廚藝大比拼,笑容重新回到了震區民眾的臉上。
  “一年來,最大的變化是震區民眾的笑聲多了。”中科院心理所蘆山工作站副站長李曉景表示,大部分人已從地震陰影中走出來,有正常的生活規律,“安置點里的廚房天天都能聽到笑聲,婦女作為一個家庭的中心,能感染一個家庭的氛圍”。
  “災難畢竟是一個非常態的狀況,人們最終還要回到常態之中去。”李曉景表示,安置點的居民從一開始的“英雄期”到“麻木期”,再到如今適應周邊的生活環境,在非正常的狀態下開始正常的生活,“震區民眾都有自己的震後恢復能力”。
  在蘆山地震中經歷失子之痛的趙丹曾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創傷。一年後,重獲新生的趙丹如今更懂得珍惜,更容易感到快樂。再提起這段記憶時,趙丹從容地笑了,“會再要一個孩子,但是可能要緩上幾年”。
  李曉景認為,震區心理重建之路還很漫長,不容忽視,“許多傷痛可能只是隱藏起來了”。
  房子回來了
  曾經的廢墟上新房再起,排排小樓,紅瓦黃牆,成為蘆山今日的亮麗風景。
  蘆陽鎮黎明村距蘆山縣城南兩公里,緊鄰省道210線,是從雅安市區到蘆山縣城的必經之地,被稱作蘆山“南大門”。蘆山地震中,黎明村損失慘重,756戶民房超過一半需要重建,其餘全部要維修加固。
  震後兩個月,占地350餘畝、總投資7000萬元人民幣的“黎明新村”破土動工,成為震後開工的最大最早農村安置點建設項目。“這一年的變化實在太大,以前住的是土坯房,現在房子像別墅。”住進新房的村民任駿康對災後新房很是滿意。
  除了已搬進新房的村民,一部分災區民眾正在加緊農房重建,新房正逐步成形。在蘆山縣飛仙關鎮朝陽村,47歲的村民楊國生正在工地上忙得滿頭大汗。
  災後重建,由於大量建築、裝修技術人員的緊缺,不少本來在外務工的震區農民工選擇了在家鄉就近務工,楊國生就是其中一位。
  “震後,親朋好友們都排著隊等我幫忙修房子,目前已修了六戶新房。”楊國生說,地震給大家都帶來了損失,但生活還要繼續,看著一幢幢新房修起來,有成就感,“不久後大家都會住上新房”。
  生意回來了
  從雅安駛進“中國烏木根雕藝術之都”蘆山縣城,“蘆山根雕一條街”是必經之路。“4·20”地震發生後,這裡成為了縣城裡建築毀壞最嚴重的地方之一。街上的建築大多為磚木結構,受到地震影響,部分房屋垮塌。地震當天,許多店鋪外全都是殘磚碎瓦。由於震後水電不通,200餘戶商家店門關門歇業。
  據一家烏木館老闆劉毅恆估算,蘆山地震讓蘆山根雕行業損失約2億元。
  一年之後,記者重返根雕街,損壞的根雕館已修補完好,大型根雕擺放在門外供顧客挑選,不少慕名而來的客人穿梭於根雕店里的飾品和傢具展廳。
  對震後蘆山根雕的發展,劉毅恆十分看好。在地震後的第二個月,他就預計兩年之後蘆山根雕產業規模會比震前大上好幾倍。
  “生意不僅回來了,甚至比地震前更好。”根雕一條街如今知名度大大提升,根雕銷售額一路上行,印證了劉毅恆的看法。他說,也正是因為這場地震,讓外來救援的志願者、媒體、商人知道了蘆山還有這樣一處“寶地”,通過口口相傳和媒體報道,根雕一條街震後“火”了起來。(完)  (原標題:蘆山地震一周年:春回蘆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g42mgmij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